文/学乃身之宝
我认识一个女生多年,接触也不少,但我很难看到她的“真我”。
什么意思呢?
在和她接触的过程中,我感觉她一直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她看起来很乐观,但其实她内心是压抑的,她不想在外人面前示弱,更不想让别人觉得她过得不好。另外,她总是神神秘秘的,对于个人问题和家里情况很少分享,即使我有时“和盘托出”,她还是选择“避而不谈”,我知道她不信任我,也可以说,她可能谁都不信任。
直到最近,她才和我说出了原因。
她很难相信他人,是因为小时候和父母关系不亲密。在她看来,父母都不可信,别人更不可靠,而她不相信父母,是因为父母从小忽视她,以及她的情感。
那么,对于小时候被情感忽视的成人,他们该怎样摆脱困境呢?
今天的文章,我就结合这个女生的经历来说说。
1.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童年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讲到:“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这里说明一点,我并不是要给父母们“定罪”,而是想寻找问题的原因。
那么,情感忽视是怎么造成的呢?
核心是,父母没有识别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概念,国内心理学者曾奇峰老师将其理解为“60分妈妈”,意思是妈妈能为婴儿提供一个基本被满足、基本可控制的养育环境就可以了。
但现实中的很多妈妈,没有做到这一点。
就像我认识的这个女生,她说自己是姥姥带大的,印象中姥姥对自己最好。等到上小学时,她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妈妈工作忙,很少照顾到她的情感需求,爸爸又重男轻女,对她更多的是严厉管教,所以她从小就觉得自己在家里是外人,没有安全感。
可见,从小被情感忽视的人,很难和他人形成“安全依恋”的关系。
2.在情感需求层面,父母很容易让孩子失望
武志红老师曾说,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大的谎言。
也就是说,确实存在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比如虐待孩子的父母,还有一些父母,虽然没有虐待孩子,甚至对孩子很好,但他们的“爱”未必就是真爱,就像那些“都是为你好”型父母,他们关心自己的孩子,期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关怀,却事与愿违地让孩子经历着情感忽视的痛苦。
就像我说的这个女生,虽然她的父母没有虐待她,但她的情感需求,在父母那里就是被忽视的。她刚上学时,特别想念姥姥,但父母很少安慰她,尤其是爸爸,还总是凶她,说她成天哭哭啼啼没出息。这样的成长经历,让她变得特别敏感,平时小心翼翼,学会了察言观色,因为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被爸爸责罚。
有一次,她考试没考好,回家后心惊胆战地把试卷先拿给妈妈看,想让妈妈在爸爸面前为自己求情,但妈妈只说了句“等你爸爸回来再说吧”。后来,她被训话一个小时,晚饭也没吃。她说,现在自己仍然记得当时的紧张状态,因为爸爸是一个极度自恋的人,对她要求特别高。
从那以后,她明白,妈妈也不可信,就这样她变得不愿意表达,更加不敢轻易相信别人。
可见,小时候很少被“共情”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变成不善于表达自己愿望和需求的人。
3.童年被情感忽视的人,很可能存在述情障碍
亨利大卫梭罗曾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我想这些“大多数人”,很可能是那些童年情感被忽视的人,因为平静的绝望,意味着内心是孤独的,且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有的可能也是愤怒,同时,这样的人在友谊方面也缺乏深度和实质的关系。
就像我说的这个女生,她承认自己内心比较孤独,没有过于深厚的友谊,总觉得心里空空的。
其实,这就是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表示一个人的情感有缺陷,最极端的表现是无法辨认自己的情感,也无法辨认他人的情感。
要知道,情绪是一个人生存的必需品,因为它可以告诉我们何时处于危险、何时该逃跑、何时去战斗,值得为什么去拼搏,而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被训练要消除、否认、隐藏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不会倾听自己的情绪,也无法通过情绪来滋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其实,正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赋予生活深度和丰富性,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可惜的是,被情感忽视的人,很难体会到。
4.童年被情感忽视的人,可以在深度关系中疗愈
小时候缺少的情感忽视已经成为现实,作为成人的我们必须接受,而要摆脱内心的空虚,就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
童年被情感忽视的我们,是时候好好“爱”一场了,因为爱,意味着我们可以持续投入地做一件事。
武志红老师说:“能否持续投入,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死隐喻。”
就像小孩子要自己喝水,如果父母非要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喝,喝多少或怎么喝必须听父母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孩子的“意志”死了一次,而父母则借助控制孩子,让自己的“意志”越界活了一次。这样一来,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就被忽视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可以专心投入地做一件事,就可以慢慢被疗愈。
其一,我们可以好好谈一场恋爱。
因为谈恋爱的过程,可以让自己学会怎样和他人建立亲密联系、可以学会爱自己,以及学会怎样表达拒绝和寻求帮助,而这个过程不仅在弥补童年的情感缺失,还让自己变得善于去表达情绪。
学会表达情绪,我们可以尝试IAAA四步骤:这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首先,识别情绪;其次,接纳情绪,不以对错来评断它;接着,试着察觉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如果是,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如果自己无法完成,可以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帮忙。
其二,我们可以学着好好爱自己。
前面说了,谈恋爱是可以让自己和他人建立深度联结,但恋爱是一场冒险,不仅会失败,还有可能被伤害,所以要学会爱自己。
因为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很好地爱他人。
爱自己的关键,是把自己放在首位。
不要觉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是自私的,因为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让自己摆脱困境。
把自己放在首位,包括发现自己的好恶,掌握喜欢与不喜欢的感觉。
喜欢或是不喜欢什么都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客观存在的情感,列出来为的是让自己体验自己的情绪。
把自己放在首位,还包括优先自己的享乐。
幼年被情感忽视的人,很可能不会深入思考和选择让自己去享乐,而是会把别人的愿望摆在自己之前,或父母忙于生计,没有什么空闲去娱乐,所以这时要优先自己的享乐,目的是自己填补自己的情感需求。
其三,我们可以爱上一件事情。
爱,不仅包括谈恋爱、爱自己,还包括爱上一件事。
前面我们在“发现自己的好恶”时,就可以为自己提供有的放矢寻找符合兴趣的机会。就像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的,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是发现生命意义的方式之一。因为沉浸在事业中,可以让自己的存在感增强。
总之,那些童年被情感忽视过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逃避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偏离自己所期望的轨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拥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诸行动。
就像我认识的女生,她要做的就是开始行动起来,好好地去“爱”一场,这样才能走出童年情感忽视带来的伤害。
改变可能是一件吓人的事情,因为改变之后会我们会有些不适感,于是很可能会想着放弃,回到之前的样子,这时需要警惕,并告诉自己,这些不适症状,正是自己所需要的。
当然,我们还要意识到,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谈恋爱会失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伤害,但不要因此放弃。
改变很难,但很值得。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